专业外语近三年核心论文一览表
作者 | 论文名称 | 发表期刊名称、期次 |
---|---|---|
黄爱军 | Acquisition of polarity-sensitive items in Mandarin Chinese | Language Acquisition, 2014, 21:212-214. |
黄爱军 | Acquisition of polarity sensitive item renhe 'any' in Mandarin Chinese. |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,2014, 41: 861-889 |
黄爱军 | Polarity sensitive items in child Mandarin. | Language Acquisition, 2014, 21: 339-364. |
黄爱军 | Acquisition of the numerical wh-pronoun ji 'how many' in Mandarin Chinese | Lingua, 2014, 145: 122-140. |
孟祥春 | Chinese practice and T.W. Ardorno's theory of mass culture | Neohelicon 2014 (2) |
黄 芝 | "天堂与地狱之间":《卑微的神灵》中的卡塔卡利舞者 |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2014 (1) |
杨彩梅 | 唯递归假说及其证据 |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2014 (6) |
董成如 | 认知语法框架下动结式的形成和论元实现 | 《现代外语》2014 (5) |
段慧敏 | 《茫茫黑夜漫游》与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的互文关系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4 (1) |
房红梅 | 论评价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| 《现代外语》2014 (3) |
高永晨 |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 | 《外语界》2014 (4) |
陆 洵 | 论吉奥诺作品中的空间构建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,2014 (4) |
孟祥春 | 葛浩文论译者――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 | 《中国翻译》 2014 (3) |
施 晖 | 日中�言�における「性向��」についての�照研究�「仕事に速い人・要�のよい人」を中心に | 『中国学研究�集』,第33号,2014 |
姜艳红 | 汉俄语反义词构成的复合词和成语的语序对比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4 (3) |
宋艳芳 | 放下重负:《重量》异质化叙述中的存在主义思考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4 (1) |
王腊宝 | 澳大利亚后现代小说述略 | 《外国文学》2014 (1) |
张 玲 |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-以汪译《牡丹亭》为例 | 《中国外语》2014(3) |
张乃禹 | 梁启超影响韩国开化期的"小说革命"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年总第599期,5月23日 |
张乃禹 | 文化内容:信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年6月18日 |
赵爱国 | 20世纪前俄罗斯语言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4 (4) |
贾冠杰 |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| 《外语界》2014 (3) |
杜争鸣 | 社会制度、意识形态关键词"文明"、"精神"英译探析 | 《中国翻译》2014 (3) |
周民权 | 俄罗斯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定型哲学渊源研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4 (4) |
丁丽芬 | 评价范畴的语言本质(以俄语为例)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,2014 (1) |
王 欣 | 钱学森晚年转向思维动力学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3月31日 |
朱新福 | 罗宾逊杰弗斯的"非人类主义"生态诗学思想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4 (2) |
段慧敏 | 身份、命运、爱情的交织――《俄国小说》主题的符号学研究 | 《法国研究》 2014 (3) |
顾佩娅 |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 | 《解放军威尼斯人 学报》2014 (4) |
陆 洵 | 法国当代社会的最佳速写 | 《外国文学动态》2014 (2) |
―评奥里维埃•亚当的新作《边缘》 | ||
陆 洵 | 绘出心中的大自然――重温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 • 贝克的《种树的人》 | 《美术与设计》2014 (3) |
王 军 | 错拼词及其基于能指所指关系的解读理据 | 《外语教学》2014 (4) |
陶 丽 | 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与反思 | 《外语学刊》2013 (6) |
杨志红 | 中国学生英语能力与汉译英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2014 (1) |
张 莉 | 以时间的方式思考存在――卡夫卡的时间叙事体系研究 | 《同济大学学报》2014 (4) |
王 军 |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 | 《外语学刊》2014 (6) |
董成如 | 存现句的语篇功能研究 | 《外语学刊》2014 (6) |
陆 洵 | 生态视域下吉奥诺小说的植物意象分析 | 《法国研究》2014 (4) |
谈 方 | 奇幻文学研究的一部理论经典 | 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4 (2) |
孟祥春 | Chinese practice and T.W. Ardorno's theory of mass culture | Neohelicon 2014 (2) |
李东军 | 藤原定家"拉鬼体"和歌的美学风格 | 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2015 (1) |
顾佩娅 | 《批评性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研究》评介 |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2015 (4) |
孟祥春 |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 | 《外国语》2015 (4) |
孟祥春 | "理论"与"反理论"----论利维斯的批评观 | 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5 (5) |
陈 寒 | 试论池莉小说在法国的译介 | 《小说评论》2015 (3) |
王腊宝、陈 隽 | 《恋爱中的女人》与劳伦斯的"小说三要素"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5 (2) |
高永晨 | 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 | 《中国外语》2015 (3) |
高永晨 | 思与行的互动: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5 (3) |
黄 洁 | 新时期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――"2014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高层论坛"纪要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5 (2) |
姜艳红 | 俄语中异域风情词的词汇同化现象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3) |
孟祥春 | 古诗英译"自我"的变化及原因探讨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5 (5) |
王 清 | 试论当代俄语构词的分析化趋势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1) |
王 清 | 俄语中异域风情词的词汇同化现象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3) |
张乃禹 | 超级畅销书如何炼成:戴厚英在韩国的接受与解读 | 《小说评论》2015 (2) |
张乃禹 | 古代朝鲜"稗说文学"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5年总第716期 |
张乃禹 | 韩国"创造经济":以文化创意为内驱力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5年总第695期 |
赵爱国 | 当代俄罗斯心理认知视域的"语言意识"研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2) |
赵爱国 | "新丝绸之路"建设――我国俄语教育教学创新的新机遇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3) |
周民权 | "新丝绸之路经济带"背景下的俄语人才培养探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3) |
朱新福 | 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:《没有指针的钟》解读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5 (5) |
朱 彦 | 灾难已经发生,何须预言?――解读莱辛的小说《幸存者回忆录》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5 (3) |
朱 彦 | 灾难已经发生,何须预言?――解读莱辛的小说《幸存者回忆录》 | 人大复印资料《外国文学研究》全文转载,2015 (8) |
朱 彦 | 灾难已经发生,何须预言?――解读莱辛的小说《幸存者回忆录》 | 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学研究文摘》转载,2015 (3) |
黄爱军 | Linguistic Form and Function: Expression of Countability in Chinese wh-phrases |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(1) |
杨彩梅 | Universal merge and Chinese Relativization |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(2) |
王 军 | English-Chinese Oppositional Collocations: A Social-Semiotic Perspective |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15 (1) |
王 鼎 | 助数�「茎」について | 《明治大学日本文学》第41号,2015 |
段慧敏 | 《茫茫黑夜漫游》中复调效果的多维体现 | 《法国研究》2015 (2) |
顾佩娅 | 国际教师情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及其启示 | 《外语电化教学》2015 (3) |
顾佩娅 | 国外教师转化性学习研究述评 | 《外国教育研究》2015 (1) |
孙倚娜、顾卫星 |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:实践反思与团队建设---兼析国家精品课程/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"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"教师专业发展 | 《外语研究》2015 (4) |
李东军 | 藤原定家拉鬼体和歌的美学风格 | 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2015 (1) |
刘 娟 | 试论罗曼∙加里的身份建构--读《童年的许诺》 | 《法国研究》2015 (3) |
施 晖 | 论汉日性向词汇中的"负性原理" | 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2015 (1) |
宋艳芳 | 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的"英语阅读"课程改革 | 《外语研究》2015 (3) |
孙倚娜 |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:实践反思与团队建设 | 《外语研究》2015 (4) |
赵爱国 | 俄罗斯"斯拉夫主义"哲学的学理内涵 | 《俄罗斯研究》2015 (4) |
赵爱国 | 俄罗斯功能语法理论与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比研究发微 | 《外语学刊》2015 (1) |
周春霞 | 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――以《酒国》和《檀香刑》的西语译本为例 | 《南方文坛》2015 (3) |
周春霞、季 进 | 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――何碧玉、安必诺教授访谈录 | 《南方文坛》2015 (6) |
朱 京 |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| 《外语电化教学》2015 (5) |
刘 娟 | 试论罗曼∙加里的身份建构--读《童年的许诺》 | 《法国研究》2015 (3) |
顾佩娅 |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:老一代优秀英语教师发展案例研究 | 《外国语文研究》2015 (3) |
左布雷 | Rational Thinking on Multi-level Marketing in China | AMEIT, 2015 |
张乃禹 | 梁启超宗教观的内在矛盾和悖论 | 韩国《中国语文学论集》2015总第90期 |
施 晖 | 日中�言�における「性向��」についての�照研究�「�き者」を中心に | 『��国�研究』2015第21卷 |
高永晨 |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: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| US-China Foreign Language, 2015 (5) |
黄 芝 | "I Wander Through, the Alleys Skein-drawn by the Sound:" Moderate Reclusion in Vikram Seth's Poems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|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ies, 2015 (1) |
周小涛 | 认知语法视域下的构式论元实现―以致使移动构式与动词的互动融合为例 | 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》2015 (4) |
古海波 | 《批评性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研究》评介 |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2015 (4) |
古海波 | 国际教师情感研究可视化分析及其启示 | 《外语电化教学》2015 (3) |
刘晓环 | 新N1N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2015 (6) |
施云波 | 布赖恩•卡斯特罗:脱域的游牧舞者 | 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2015 (3) |
李震红 | 《坠落的人》中的坠落与救赎 | 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》2015 (2) |
陶 伟 | 国外教师转化性学习评述 | 《外国教育研究》2015 (1) |
陶 伟 | 国外教育研究中的"质性研究整合"评介:理据与实操 | 《外国教育研究》2015 (11) |
朴桂玉 | 中国江南文化在韩国古代文学中的内涵及价值阐释 | 《国际文化研究》2015,8-2集 |
孟祥春 | "理论"与"反理论"----论利维斯的批评观 | 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5 (5) |
王海贞 | 任务条件、口语产出与分数的交互影响研究 | 《中国外语》2015 (6) |
王 鼎 | �物を数える助数�「口」について | 『明治大学日本文学』2015第42号 |
陈春红 | 社会性别定型的转喻认知研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5 (2) |
王丽霞 | 白色伊甸园――《美国牧歌》中的种族问题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5 (3) |
顾佩娅 |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综述 |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2016 (1) |
钱激扬 | 世界不应该是那样的:论《远方》的后戏剧剧场特征 |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16 (2) |
袁 影 | 中西"时机"观考辨 | 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16 (3) |
朴桂玉 | 中国〈治水神话〉中的生态哲学意识研究 | 《口碑文学研究》2015第42集 |
陶 丽 | 选择与补偿: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动性研究 | 《外语界》2016 (1) |
黄 洁 | 《毒瘾难戒》中的反文化与女权主义问题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6 (4) |
黄 洁 | 《树叶裙》与《大屠杀圣母》:澳、英新俘虏叙述的比较分析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6 (6) |
黄 芝 | "步步是安乐"――汤婷婷《第五安乐之书》中的正念 | 《国外文学》2016 (3) |
姜艳红 | 纵观英语词在俄语词汇系统中的发展历程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6 (4) |
王 清 | 俄语各类借词的构词能力分析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6 (2) |
陆 洵 | 旅游文化产业的法兰西之风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5月3日 |
陆 洵 | 生态批评的"法兰西之风"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8月1日 |
孙倚娜 |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与大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| 《中国外语》2016 (1) |
刘性峰 | 翻译译学研究范式:嬗变、问题及对策 | 《外语研究》2016 (2) |
王 军 | 基于"主题角色--值"概念两分的同指与异指解析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6 (4) |
刘晓环 | 错序句阅读的眼动特征及其认知理据解读 | 《现代外语》2016 (1) |
王腊宝 | 尼古拉斯周思小说《长安街》中的"跨文化写作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6 (3) |
袁 影 | 传承与对话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4月11日 |
张乃禹 | 韩国"诗经学"关注比较研究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7月4日 |
张乃禹 | 文化技术:韩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8月3日 |
赵爱国 | 当前俄语"观念"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6 (3) |
刘 星 | 俄汉社会性别定型的语用价值对比研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6 (4) |
周民权 | 俄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 | 《中国俄语教学》2016 (2) |
朱 彦 | 历史的"凝结"之处――解读帕特・巴克尔的小说《另一个世界》 | 《国外文学》2016 (4) |
樊咏梅 | 西蒙《弗兰德公路》中的女性形象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2016 (1) |
王 鼎 | 助数�「�」の史的展�について | 『学芸国�国文学』2016第48号 |
施 晖 | 日中�言�における「性向��」についての�照研究�「嫉�心のよい人」を中心に | 『中国学研究�集』2016第34号 |
孟祥春 | 另一种译法:"形"与"象"的民族化重构 | 《中国翻译》2016 (4) |
孟祥春 | 《文待诏拙政园图》绍介 | 《中国翻译》2016 (4) |
高永晨 |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2016 (2) |
冷 洁 | 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纬度 | 《苏州大学学报》(教育版)2016 (1) |
陆 洵 | 法国标致―雪铁龙集团三十年风雨中国路 | 《法国研究》2016 (1) |
王 军 | 名词性替代的概念匹配、释义与转移机制 | 《外语教学》2016 (1) |
朱 琳 | 修辞"在场":佩雷尔曼的辞格论辩观 | 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6 (4) |
张乃禹 | 近代韩国小说革命理论与梁启超文学思想之关联 | 《山东社会科学》2016 (2) |
赵爱国 | 俄罗斯语言学传统中的方法论特质 | 《俄罗斯研究》2016 (4) |
赵爱国 | 俄罗斯符号学研究范式的百年嬗变 | 《俄罗斯文艺》2016 (4) |
徐舒仪 | 失落与救赎:科马克麦卡锡"边境三部曲"的寓言性叙事解读 | 《解放军威尼斯人 学报》2016 (3) |
赵 诚 | 《兔子归来》中太空登月活动的异质空间研究 | 《外语研究》2016 (5) |
王晓伟 | 丁玲小说英译的副文本研究 | 《南方文坛》2016 (5) |
朴桂玉 | 中国的韩国文学教育和文学治疗学解读-以《檀君神话》为例 | 《国际文化研究》2016,9-1集 |
林大江 | 维杰•瑟沙德里的声音诗艺和传统 | 《外国文学》2016 (2) |